当前位置:首页 > 知识 >

四川新闻联播:改革激活乡村振兴

本文转自:四川观察

踔厉奋发新时代,治蜀兴川再跨越。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是四川近年来最广泛、最受关注、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之一。在全国范围内,省级层面大规模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的并不常见。那么,四川为什么要进行这两项改革?取得了什么成效?接下来,我们来看一下四川在这两项改革方面的探索。

记者程玥:在我身后,三台县立新镇高棚村的300亩小白菜迎来了新一轮的收成。新高棚是由原高棚村、新景村和石梯村三个村合并而来,而我所站立的土地实际上就是原石梯村的土地。但是,在村级建制调整之前,石梯村的经济作物几乎没有。绵阳市三台县立新镇党委宣传委员魏海金表示:“原来的石梯村可没有像现在这么热闹,没有什么特色产业,主要是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,辛苦一年下来也挣不到几个钱。”

这种困境只是四川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。由于历史原因,四川乡镇的数量高达4610个,在全国排名首位,但镇平均人口和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1.7%和44.2%。可以说镇村设置呈现出“多而小”、“密而弱”的特点。

绵阳市三台县委书记吴明禹表示:“县财政每年要安排8000多万元的村社区运行经费,分摊到每个村不足八万元,就像‘撒胡椒面一样,不利于统筹资源,也限制了经济发展。”

那么,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?2019年底,四川省启动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,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合镇并村。全省乡镇(街道)减少了1509个,建制村减少了18429个,村民小组减少了153713个,新增社区457个(已停止),实现了县域经济地理版图和治理架构的历史性重塑,取得了“减量提质”的显著效果。

记者程玥:这里是三台县西平镇的一家食品生产企业,每天大约有3吨速冻食品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。这家企业目前的年产值已达到6000多万元,但在一年多前,这里只是一处不起眼的闲置资产。

绵阳市三台县西平镇党委书记刘春华解释道:“我们引进了这家食品生产企业,年租金10万元,吸引了300多人就业,年纳税额超过200万元。我们镇已经盘活了52处闲置资产。”

资产的活起来,产业的兴旺,群众的富裕,这样的聚变效应在“两项改革”中随处可见。但是减少镇村的数量并不是目标,将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的红利和治理的效能,才是改革的目标。以公共服务为例,广元市探索出了“村能办”便民体系。

记者程玥:减少镇村的数量意味着管理人口的增加和服务半径的扩大。现在我在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的朝阳村,这里是由原来的三个村合并而成的。现在,通过“村能办”可视化预审系统,当地实现了141项常见便民服务事项就近办理。

广元市昭化区委书记刘自强说:“村一级进行初审和资料上传,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就可以现场办结。现在‘村能办已在昭化区的150个村和社区全覆盖,累计办件超过11000件。让群众能在村口办更多的事情,感受到“合镇并村”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”

在两项改革中,四川省还探索了经济区与行政区的适度分离,以片区为单位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。全省出现了809个乡镇级片区。在广元市苍溪县,一共有31个乡镇被划定为六大片区,其中之一就是歧坪现代农业物流集散区。

广元市苍溪县自然资源局空间规划股股长胡鹏飞表示:“猕猴桃产业集中连片,有三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,有三条国省干线通过,形成要素集聚,以强带弱,带动周边六个乡镇的发展。”

广元市苍溪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王琦说:“本轮规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导向,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界限,来统筹编制规划,构建了梯次合理、衔接有序、城乡融合的镇村规划体系。”

这样的改革助力了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自从两项改革实施以来,四川省建成了971.6公里乡村振兴产业路;培育了25个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;新增了18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;评定了300个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;完成了1292个试点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(已停止)。这两项改革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改革的唯一省级特别案例。

猜你喜欢

关注我们

微信二维码

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