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知识 >

央行发布重磅报告,确定下阶段货币政策

图源丨图虫

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是什么?5月9日,央行发布的《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(以下简称报告)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了部署。

报告指出,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,稳字当头,主动应对,提振信心,搞好跨周期调节,坚持不搞“大水漫灌”,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,落实好稳企业保就业各项金融政策措施,聚焦支持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、脆弱群体。

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

央行要求,“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,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,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,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。”

从数据上来看,3月末,广义货币供应量(M2)余额为249.8万亿元,同比增长9.7%。狭义货币供应量(M1)余额为64.5万亿元,同比增长4.7%。流通中货币(M0)余额为9.5万亿元,同比增长9.9%。2022年一季度现金净投放4317亿元,同比多投放2088亿元。

3月末,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07.0万亿元,同比增长11.0%,比年初增加8.5万亿元,同比多增4663亿元。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01.0万亿元,同比增长11.4%,比年初增加8.3万亿元,同比多增6636亿元。

货币供应量、信贷总量增加的同时,贷款利率也在进一步降低。3月,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.70%和4.60%,分别较上年12月下降0.10个和0.05个百分点。3月,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.65%,同比下降0.45个百分点。其中,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.98%,同比下降0.32个百分点;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.36%,同比下降0.27个百分点。

值得一提的是,3月一般贷款中利率高于LPR的贷款占比为66.95%,利率等于LPR的贷款占比为7.63%,利率低于LPR的贷款占比为25.42%。人民币贷款利率区间较2021年末整体下移。报告表示,2022年以来,央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,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改革效能和指导性作用,增强信贷市场竞争性,同时优化存款利率监管,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,引导金融系统继续向实体经济让利。

对于下一阶段的安排,央行在报告中表示,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多种不确定因素变化,深入研判流动性供求形势,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进一步提高操作的前瞻性、灵活性和有效性,稳定好市场预期。

同时,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,持续缓解银行信贷供给的流动性、资本和利率三大约束,培育和激发实体经济信贷需求,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,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,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。

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做好“加法”

在保持信贷总量增长的同时,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结构性,以实现精准滴灌。目前,常见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支农支小再贷款、再贴现;扶贫再贷款、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,和碳减排支持工具、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、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、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,以及即将推出的1000亿元再贷款支持交通运输、物流仓储业融资。

央行货币政策司课题组在“央行政策研究”栏目发表文章指出,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有独特优势。一方面,上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均精心设计了激励相容机制,将央行激励资金与金融机构的定向信贷支持直接、定量地挂钩,成为推动工具快速有效落地的“内驱力”,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经济发展的薄

猜你喜欢

关注我们

微信二维码

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