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知识 >

数字人民币设计思路公开:“小额匿名、大额可溯”

近日,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经济峰会上,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演讲提到,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工作正在稳步推进。

关于数字人民币“可控匿名”的讨论比较多,有人担心央行掌握用户交易信息,侵犯用户隐私;也有人认为数字人民币的匿名特性将导致数字人民币成为犯罪工具。穆长春重点阐述了数字人民币的“可控匿名”问题。

“可控匿名”一方面体现了其M0的定位,保障公众合理的匿名交易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;另一方面,也是防控和打击洗钱、恐怖融资、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,维护金融安全的客观需要。

同时,穆长春透露,数字人民币采取“小额匿名、大额可溯”的设计,也是希望让老百姓安心。

谈匿名:满足合理隐私保护需求

数字人民币是由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,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,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,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,与纸钞硬币等价,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,支持可控匿名。

穆长春说,可控匿名的第一层含义,是匿名,就是要满足合理的匿名支付和隐私保护的需求。

目前的支付工具,无论是银行卡还是微信、支付宝,都是与银行账户体系绑定的,银行开户是实名制,无法满足匿名诉求。

数字人民币与银行账户松耦合,可以在技术上实现小额匿名。钱包采用了分级分类的设计,根据KYC(认识你的客户)程度的不同开立不同级别的数字钱包,满足公众不同支付需求。其中KYC强度最弱的钱包为匿名钱包,仅用手机号就可以开立,当然这类钱包的余额和每日交易限额也最低,只能满足日常小额支付需求。如果你要进行大额支付,就需要升级钱包,钱包余额和支付限额会随着KYC强度的增强而提高。穆长春说,这样设计的考虑是一方面满足公众合理隐私保护需求,另一方面要防范大额可疑交易风险。

有人说,央行可以通过电信运营商查手机号,来获取用户真实身份信息。穆长春指出,这其实是误解,尽管电信运营商的支付部门也参与了数字人民币的研发,但是根据现行国家有关法律规定,电信运营商

猜你喜欢

关注我们

微信二维码

微信